日前,在小巧大街小巧小學操場上,兩名學生用腳蹬著圓柱狀物體,不斷向前滾動。他們正在練習的是一項畬族特征傳統體育項目蹴石磉。
把這項活動帶進校園的正是鐘珍珺老師。「我是畬族的,到了這個校園之後,發現這邊也有許多學生來自畬族。」最初,鐘珍珺是想讓畬族的孩子一同感受傳統體育文明的魅力。「練著練著,發現許多小朋友對這個都感興趣,就索性把它當成課後服務的內容,十分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。」鐘珍珺說。
站在圓筒狀的石磉上,學生們猶如「小哪咤」附體,踩著一個個聽話的「風火輪」,玩出了許多把戲,也在相互合作中增進了同學情。「蹴石磉能夠讓我更有創造力,咱們發明了許多玩法。」三年級學生吳伊諾說,但他們最喜歡的仍是雙人石磉,兩個同學一同相互配合,玩得特別高興。
五十六民族應該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同,每個民族都應該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民族團結。記者了解到,小巧小學有10%的學生來自少數民族,在小巧大街的指導下,校園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著力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、進講堂、進腦筋,齊心協力繪好民族團結的「同心圓」。校園德育主任陳英豪表示,在開展少數民族文明活動的過程傍邊,既讓學生們知道自己的民族文明特征,也讓咱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56個民族一家親。「這是從同學情到民族情的融合,引導學生從小就有民族認同感。」
濃濃的民族情不僅體現在校內,也傳遞到了千裏之外的青海省班瑪縣。去年,校園了解到青海班瑪縣吉卡鄉的藏族學生都期望具有一條圍巾,就發動老師們一同使用課余時刻織圍巾,最終在降溫前為他們送去了60多條圍巾。
這段時刻,小巧小學的教師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織圍巾行動。活動負責人王秀琴介紹,公益項目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撐,現在已經有50多名教職工加入編織團隊,他們將把這場愛心接力一直繼續下去。「這個學期咱們打算準備300多條圍巾,把捐獻的規模擴展,想把咱們的圍巾送到青海、四川、貴州、西藏,送到那些特別需要的當地去。」
|